廊坊三河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
发文机构:www.bet3365.com_正版约彩365软件_365bet论坛扬州 来源 :长城网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:2022-05-25 15:05 打印
今年以来,三河市全面开展“解放思想、深化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”大讨论活动,对标副中心,聚焦市场主体,紧盯政策、要素、科技、服务等供给,强力推进“营商环境优化年”活动,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优化政策机制,与副中心政策梯度差逐步缩小
协同互通,才能持续发展。三河市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“牛鼻子”,积极促进与北京产业政策对接,围绕《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、大厂、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》,梯度推进,逐步实现政策标准与北京市通州区统一。该市与通州区签署《市场主体登记服务协同互通协议》,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“区域通办”,并设立“跨区域通办”服务窗口,引入北京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设备,可提供社保、教育等23类179项便民服务,业务办理量占廊坊市45%。该市实现养老、医疗政策外延,三河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、五福托老院成为北京养老政策外延试点单位,其中,养护中心成功入选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,京籍老人入驻率达95% 。三河开通京津冀跨省异地就医住院、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37家和15家,京津30家三甲医院成为三河市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定点医院,加速了北京养老、就医人群向三河集聚。
问需于企,才能精准有效。为破解政策匹配难、兑现难,三河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对鼓励科技创新、支持实体经济等7方面25项惠企暖企政策进行绩效评估,建立更新调整机制,实行服务对象清单管理,实现“奖补+扶持+引导”政策体系更具操作性。该市出台减税降费、招工稳工、就业创业等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的援企纾困政策措施,全面助力企业复产复工。同步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送,努力扩大政策知晓度、受益面,形成政策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。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,三河市科技创新能力连续4年跻身河北A类档次;挂牌上市企业由2015年前的4家增长到现在的32家,占廊坊总量的29.9%;四大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营收达444.1亿元、实缴税金12.6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7.6%、3.8%。
精准施策,才能事半功倍。三河市坚持专班化服务企业项目,成立十个专班,其中“轨道交通平谷线”专班借鉴国内外公共交通开发模式,破解了162亿元的筹资难题,由北京市运用副中心“一会三函”模式,跨省为平谷线(河北段)办理了审批手续,实现京冀两地同步开工。他们实施市领导包联企业机制,常态化入企进行政策指导、问题调度、工作协调,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。今年以来,该市已对161家规上企业、成长性好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实现全部走访,积极回应和解决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。
激活产业要素,项目落地见效
三河市积极破解土地、资金、用工、人才等核心要素制约,全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见效。今年以来,该市已成功申列省市重点项目56个,总投资719.4亿元;“二三四期”项目加速培育,已竣工17个、总投资106亿元,在建项目14个、总投资102亿元。
三河市优先确保省市重点项目用地,持续加大“腾笼换凤”力度,全面摸排低效闲置用地存量,最大限度提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、科创园集群建设等6条措施,盘活3200余亩低效用地,确保41个省市重点项目迅速落地。
金融活水,精准“滴灌”,让企业无忧发展。针对园区企业、科技型轻资产企业等不同企业融资问题,该市用金融贡献奖励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奖励等政策措施,建立三河市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,促进银企更深层次对接。2021年,全市减税降费3.6亿元,发放各类奖励扶持资金1.4亿元,受益企业1.6万户。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以来,累计入驻企业1591家,上线金融产品148个,发放贷款6.5亿元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.8个百分点,放款效率提高50%。
减负稳岗,让企业轻装前行。他们安排4个帮扶小组进入200余家企业,重点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、失业保险扩围等政策落实。企业失业保险费率由1.5%降至1%,持续为企业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390万元。今年以来,三河举办“抗疫情、稳就业、惠民生”等3场网络专场招聘会,吸引域内企业369家,提供就业岗位11515个,新增就业2483人,社会效果显着。
同时,他们加快建设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,吸引学科带头人、项目牵头人、专利拥有人和科研团队加速集聚,采取顾问指导、项目合作、兼职返聘等方式,实现高端紧缺人才“错位共享”,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,围绕人才医疗养老、子女就学等“关键小事”,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。目前,该市已吸引集聚各类产业人才3.5万名;域内8所大学,每年培育各类人才1.8万名。
构建创新优势,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
三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加速构建“北京研发、三河转化”新格局。为整合创新资源,三河成立双创产业联盟,吸纳科技创新型企业、服务机构、高等院校在内的会员单位近500家;引导域内龙头企业与中直单位、京津高校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对接,引进各类科研院所,形成“大学+科技+产业”驱动发展新格局。
为建强创新平台,三河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落地;依托燕郊北部科学城,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;建成以兴远高科为代表的科创园27个,入驻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业865家,京企占比达63%;建有众创空间、孵化器、科研机构174个;有效发明专利626件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.49件。燕郊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成为全省唯一“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”,燕郊高新区获批“省级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”“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基地”。
为壮大创新主体,三河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,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提质。目前,该市共获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23家,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家;评选小牛科技等首批认定的瞪羚企业13家;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1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1657家,近三年平均增速分别达26.6%、23.3%,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。
激活产业要素,项目落地见效
三河市积极破解土地、资金、用工、人才等核心要素制约,全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见效。今年以来,该市已成功申列省市重点项目56个,总投资719.4亿元;“二三四期”项目加速培育,已竣工17个、总投资106亿元,在建项目14个、总投资102亿元。
三河市优先确保省市重点项目用地,持续加大“腾笼换凤”力度,全面摸排低效闲置用地存量,最大限度提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水平。通过实施城市更新、科创园集群建设等6条措施,盘活3200余亩低效用地,确保41个省市重点项目迅速落地。
金融活水,精准“滴灌”,让企业无忧发展。针对园区企业、科技型轻资产企业等不同企业融资问题,该市用金融贡献奖励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奖励等政策措施,建立三河市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,促进银企更深层次对接。2021年,全市减税降费3.6亿元,发放各类奖励扶持资金1.4亿元,受益企业1.6万户。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以来,累计入驻企业1591家,上线金融产品148个,发放贷款6.5亿元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.8个百分点,放款效率提高50%。
减负稳岗,让企业轻装前行。他们安排4个帮扶小组进入200余家企业,重点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、失业保险扩围等政策落实。企业失业保险费率由1.5%降至1%,持续为企业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390万元。今年以来,三河举办“抗疫情、稳就业、惠民生”等3场网络专场招聘会,吸引域内企业369家,提供就业岗位11515个,新增就业2483人,社会效果显着。
同时,他们加快建设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,吸引学科带头人、项目牵头人、专利拥有人和科研团队加速集聚,采取顾问指导、项目合作、兼职返聘等方式,实现高端紧缺人才“错位共享”,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,围绕人才医疗养老、子女就学等“关键小事”,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。目前,该市已吸引集聚各类产业人才3.5万名;域内8所大学,每年培育各类人才1.8万名。
构建创新优势,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
三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加速构建“北京研发、三河转化”新格局。为整合创新资源,三河成立双创产业联盟,吸纳科技创新型企业、服务机构、高等院校在内的会员单位近500家;引导域内龙头企业与中直单位、京津高校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对接,引进各类科研院所,形成“大学+科技+产业”驱动发展新格局。
为建强创新平台,三河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落地;依托燕郊北部科学城,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;建成以兴远高科为代表的科创园27个,入驻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等科技型企业865家,京企占比达63%;建有众创空间、孵化器、科研机构174个;有效发明专利626件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.49件。燕郊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成为全省唯一“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”,燕郊高新区获批“省级创新型园区建设试点”“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基地”。
为壮大创新主体,三河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,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提质。目前,该市共获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23家,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家;评选小牛科技等首批认定的瞪羚企业13家;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1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1657家,近三年平均增速分别达26.6%、23.3%,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。